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在中国学所成立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144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祝贺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也要祝贺本次中国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热忱关心,得到了国内外中国学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媒体界朋友们的热烈响应,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我院中国学所成立会暨中国学科建设研讨会安排在我们原定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日期中,所以的确是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我们请到了来自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季塔连科院士,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教授,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教授,还有来自其他国外、港澳台和国内的一批在中国研究领域内声望卓著的学者专家,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名了。今天,我们将有机会聆听他们发表高见,这将是充满智慧、给人启迪的一天,也将是促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一天。

今年以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次结构性调整,我们重组和新建了5个研究所,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就是其中新建的一个所。在目前上海社科院的17个研究所中,中国学所规模最小,但这个所是以我们2004年创立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为基础的。世界中国学论坛至今已举办了四届,在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政府的主办下,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学所的成立,就是要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借助论坛加强我们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学所使命重要,我们对中国学所寄予很大的期望。相信中国学所的成立,作为上海社科院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国际化拓展中的重要举措,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以往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海外对中国的关注不断提高,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学界的一门显学。这一项研究现在一般被称为“中国学”,它与传统“汉学”的一大不同之处是,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当代“活生生”的中国,而不是古典“博物馆”的中国。因此,关注海外的当代“中国学”研究,不仅具有一般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经世致用的现实政策意义。

在座专家都非常清楚,当代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必然会涉及传统汉学所关注的中国语言、哲学、文学、历史,但它更侧重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法律、经济与生态、安全与外交、社会与文化等更为现实的方面。这些林林总总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国各种情况和问题的知识,其中的分析和结论也不乏真知灼见。海外的中国学者因从域外观察中国,故而他们拥有国内人员往往不能具备的独特视角,不少时候都能发我之未能发、见我之未能见。特别是由于发达的中国学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主要大国、日本、港台等发达地区,这就更使得本来为有关国家自身服务的中国学研究成果客观上具有着启示中国发展的功用。

面对浩如烟海的海外中国研究成果,我们理当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跟踪和深入的分析。这是一项“再研究”的工作,也是一项取人之长的收获工作。中国学所的建立为这一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我院的中国学研究队伍能够向海内外相关的机构虚心学习、开放性地进行合作,面向当代、重在前沿,就海外中国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跟踪与分析。通过这一“再研究”工作,希望我们不仅能够厘清海外的中国研究脉络,而且从中梳理出对中国现实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建议。

在上一阶段的工作中,我已经跟中国学所的同志讲到,面对中国学这个方兴未艾、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大家要“奋斗立所、活动立所、学术立所、创新立所”,要扎扎实实地积累成果、开辟阵地、培养队伍、形成特色。我们殷切希望,新创的中国学所能够以世界中国学论坛为基础,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能在中国学界占上一席之地,并成为上海社科院学科和智库建设中的一个新生长点。

在这里,我也衷心希望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在这次会上和以后长时期内能够大力支持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我们也愿意与各兄弟机构开展合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最后,我再次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感谢大家的光临,也祝愿中国学所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不断取得进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