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21 浏览次数:152
来源:《今日中国》2010年第4期世博会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据调研结果表明,未来6年世博会将拉动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约2个百分点。2010年上海GDP将达1.4万亿,2010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为16.5%,其中世博会对经济增长拉动将达到6.5个百分点。如果不举办世博会,2003至2010年上海GDP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0%。
综观世博历史,举办世博会可以带来五大商机。一是园区建设、二是品牌合作、三是酒店投资及管理、四是旅游业、五是会展行业。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世博会将给我们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此外,主办世博会将在扩大地区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筹办世博会一般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要兴建大量的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历届世博会在带动主办城市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世博会是世博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入会人员最多、参展和交易商品最丰富的一次盛会,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长达6个月的展期,集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流为一体,是一条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物流链,需要成规模、多功能、高质量的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服务。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世博效应将拉动沪上语言、金融、贸易、物流等行业的迅速崛起。对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将空前增加。上海申博成功无疑对本市的劳动保障工作带来广泛、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受上海世博会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旅游购物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后世博会”的影响会是长期存在的。世博会毫无疑问会拉动市民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有调查显示,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一共创造了超过45万的就业人数。而对于上海世博会来说,届时,至少将有2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服务。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数倍于此。上海世博会将会加快上海就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世博会所引发的“会展经济”,将极大地带动旅游、酒店、餐饮、交通、通信、广告、零售、建筑装饰、城市维护等行业发展,服务业以及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将由此而大幅上升。目前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接近50%,而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预计2010年,上海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将超过60%。而且,世博会不仅会带来劳动者“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带来劳动者的“质”的变化。承办世博会将极大提升上海的城市魅力。举办世博会将使上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主要媒体追踪报导的一个热点,且这种效应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会达到极致。世博会给上海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其中,像伦敦、纽约、东京一样,成为“世界级城市”,应该是1600万上海人最大的憧憬。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会和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等一样,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一次成功的世博会对一个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世博会会成为推动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由于世博会的聚合效应,在一定的时期内,必然吸引国际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国集中,也就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三是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举办世博会,是向世界直接展示和弘扬中国城市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的一个好途径。对拓展国内旅游业务来说,举办世博会将给中国的旅游企业提供一个长效题材,它们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项目、新产品,从而使来华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毫无疑问,举办世博会,中国的旅游业就获得了长达10年的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只有持续的高速增长才能使上海的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