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召开海外中国研究新动向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01-03  浏览次数:66


日前,海外中国研究新动向暨“海外中国研究书目提要”编研讨论会在我所召开。

我所参与编写本辑“海外中国研究书目提要”的科研人员潘玮琳、顾鸿雁、盛文沁、张焮、王震,以及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章可博士、王英达助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郦菁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张昕博士,我院社会学所薛亚利副研究员,参加本次会议,并作了交流发言。会议由潘玮琳博士主持,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我所乔兆红研究员、禇艳红博士、徐庆超博士等。

《海外中国研究书目提要》由我所于2012年创办,旨在向中文学界推介海外最新出版的中国研究著作。该书目提要每年一辑,现已连续出版3年。自2014年起,由我所与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编辑。讨论会上,与会者对最新一辑书目提要的主要情况作了介绍,并就近期海外学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外交等的研究中所出现的新议题和新观点进行了讨论。

与会学者指出,在海外的当代中国研究存在一些显著变化。一是中国问题从过去相对单一的区域研究对象,逐步进入北美政治学,特别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视野。主流学刊上专门探讨中国问题的论文和华人作者有所增加,特别是最近几篇专题论文用主流政治学理论和比较框架来分析中国人大代表制度、地方财政和互联网监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二是在宏观研究之外,出现越来越多的微观的、具体的研究,如不再满足于从整体上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从具体的一个机构、部门出发,探索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如关于中国央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及其决策机制的研究专著值得注意。三是非中国问题专家也开始涉足中国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侧重理论导向与比较导向,较少采取中国特殊论的立场。总体而言,北美当代中国研究的热度正在明显上升,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和宏观层面的讨论,而是更加关注中国政治模式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官僚体系的结构与逻辑、政治决策过程及其参与者,及其中反映的中央-地方关系;威权政体控制的微观基础,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中西市民社会形成的不同路径;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品供应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现状与前景等。而在传统中国研究方面,近期对中国国家形成的关注,带动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不少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利用历史文献进行案例分析。此外,伴随全球史视野的兴起,重新探讨帝制中国的内政外交运作,区域贸易、金融网络的形成、思想的跨国流动、华人离散社群等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与会学者初步达成开展系列专题学术沙龙,推动共同研究的意向,以加强沪上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潘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