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穗生教授谈“《当代中国》学刊与美国当代中国研究转型”

发布时间:2014-05-31  浏览次数:26


2014年5月30日上午,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赵穗生在我所作关于“《当代中国》学刊与美国当代中国研究转型”的学术报告,副所长梅俊杰研究员主持会议。

《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于1990年代初在美国创刊,是一本有关当代中国研究的综合性专业期刊。2008年收入SSCI,目前已成为当代中国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2013年在SSCI六十种区域研究期刊中排名第十,在七种中国学杂志中位居第二)。赵教授从该刊的创立背景谈起,回溯了近三十年来美国中国研究的主要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把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专门研究对象的传统汉学,逐步向把中国作为社会科学一般研究对象的当代中国研究转变。在行为科学革命的学术大潮流影响下,奥克森伯格、李侃如、谢淑丽等一批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把文化作为主要变量的传统中国研究范式,用理性选择、规则与激励机制等概念工具来解释中国,从而把中国研究引入了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如奥克森伯格与何汉理(Harry Harding)等人所总结的那样,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的中国学家们从最初以事件积累为主的观察,逐步发展到对中国高层政治和城乡社会动态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在时空维度和研究视野上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代中国》杂志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学术潮流,在沟通传统中国研究与当代主流社会科学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和立身之本。在赵教授看来,当前美国学院里的中国学,已越来越淡化其国别属性,转而强调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规范下和发展理论的框架内来研究中国,这是一种健康的发展趋势,但其弊端是过度依赖数理模型导致的高度抽象化,使中国研究中不再有中国故事,脱离了中国本身的语境,需要进行再平衡。此外,在沟通学院研究与智库政策研究、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方面,仍需要架设更多的桥梁。在报告后的问答环节中,赵教授也就中国学者如何参与国际学术话语等问题提出了他的见解和建议。

赵穗生是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同时也是英文学刊《当代中国》的创刊主编。其研究领域为中国外交与政治,已出版《中国与东亚的地区主义》(2012)、《超越北京共识》(2011)、《中美在东北亚的合作与竞争》(2008)、《中美关系的变革》(2008)、《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力量》(2004)等10部英文专著。(潘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