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 | 中国共产党百年研究的海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01  浏览次数:119


 

WDCM上传图片

(社科报 田川)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百年研究的海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日本神户大学等专家学者,围绕“海外关于毛泽东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研究”“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新发展”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主持,所长姚勤华在会上致辞。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宏伟蓝图牵动世界目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发世界对人类发展路径的深层次思考。与会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中共十九大,认为中共十九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党。”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谈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用于突破传统,实现理论本身的创新。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成绩斐然。同时,创新理论的的党内外宣传教育、国内外舆论引导等,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大功能不仅在国内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而且在国际社会中也产生巨大的反响。

毛泽东作为一位世界性的历史伟人,是国外中国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斯图尔特·R·施拉姆是国际公认的最权威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最著名的毛泽东著作翻译家,他于2012年7月8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道:“自20世纪50年代末,施拉姆穷其余生之力,把卷轶浩繁的毛泽东著作译为英语,同时对飞速变化的中国作出阐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萧延中表示,正如学者们所说,在关于毛泽东怎样引入马克思主义,把它用于一个文明古国的研究中,施拉姆的著作为同侪和后学立下了标准和典范。新世纪以来,国外毛泽东研究产生了“三重转向”。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张明认为,一是从“意识形态偏好”向“客观历史性”研究的主动转移,超越了“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与理论暗角,实现从“尊重”意义上展开历史性理解的范式转换;二是从“一元中心”向“多角边缘”的积极扩散,突破毛泽东研究的“政治中心论”,转向对经济、社会、生态等传统“冷门”区域的学术延伸;三是从“单一定性”向“重新思考”的意识变革,突破了“好”或“坏”的绝对主义限制。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理念是由天命、德命演变而成的“天道”观,有思想性与政治性两个层面,二者互动而构成传统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在自己的历史传统中、在现代西方政治影响下、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景怀斌认为,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与西方现代“民主”“民权”等结合,形成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天道”为“人民”所置换。中共的“人民”观包括与“人民”为本、“人民为约”、“民心”为政权基础、“人民利益”为制度设计依据、“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主体性地位、“人民”监督政府等。“人民”是党和国家方针策略调整的神圣依据,是现代中国政治与国家这里的最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