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5 浏览次数:468
原载于《上海观察》2017年11月28日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正是为了解决转型期发展中大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目前,世界各国均处于变革、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立足新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全新研判,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发展代价。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球化与发展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正是为了解决转型期发展中大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化解了早期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根据历史条件和综合国情的变化,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国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力的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方式就是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改革开放以来,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新阶段的转向不可阻挡,此时我们必须采取与时代特征相匹配的经济发展取向、国际贸易战略和政策。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遏制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向。现阶段,社会生产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人民需求内容、需求主体差异、地区需求差异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状况。需求差异性不断扩大,会严重影响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的缔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可见,社会成员需求差异性的扩大,会导致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难度增加。因而,如何客观理解共同富裕,怎样切实有效解决贫富差距以缩小社会成员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的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的“新的历史观”的精髓。但这种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党和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发展与改革,不仅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还要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应该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追求社会模式绩效的价值评判标准上,竭力避免导致以环境污染、资源耗费、忽视公平,即以牺牲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李嘉图推进”,而是更加注重生产力发展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加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释放低生产水平情况下被压制的人民需要,而且还会引起新的需要。与此同时,生产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也激活起了人们对于公平法治、政治参与和生态保护等更多领域及更高水平的新的需要,即体现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满足这些新的需要的过程,就是在新的水平层次上推动生产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作为处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转型及其非平衡性、不成熟性、过渡性和渐进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变化,但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办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正确选择推进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平衡发展的突破口。当私有化经济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成为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突破口;当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成为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如今,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平衡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现阶段的突破口。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秉承“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旨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一定程度地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市场经济无法保证社会公平的自动实现。资本以追求利益为目的,这与社会主义把劳动成果惠及人民的价值追求相矛盾。市场经济内含的自发性、竞争性会加速贫富差距的拉大,出现人们相对需求不足的状况。可见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公平出现了问题;在生产力领域中,经济发展的方式即提高效率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当前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促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并未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来的科学发展,依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经济领域内部结构性失衡、经济领域与社会民生领域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分析人民需求的结构拓展和层次提升问题,一方面充分重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公平法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不同领域的社会需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诉求。未来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必须将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置于最高目标。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改革的路径应该为击破“李嘉图定律”和“库兹涅茨假说”怪圈做出历史性贡献。(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