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外国学员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8-07-10  浏览次数:354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18-07-10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开班仪式现场。本文图片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供图

对于外国的青年汉学学者来说,前往中国实地考察与体验,并在一流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而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7月9日,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七月班开班仪式在上海举行。来自27个国家、共32名参加本期研修的青年汉学家由此开始了在中国的探索与学习。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始于2014年,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培养了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该项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为各国中国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与中国优秀学术、文化、教育机构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并以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研究的发展。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开设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后于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个城市举办7个班,年度研修人数将超过200人。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已在上海成功举办两年,吸引了世界各地40余国青年汉学家的踊跃参与。今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依然保持一对一导师指导、高端学术讲座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修模式,为其进一步研究中国夯实知识和理论基础。研修期间,32位青年汉学家将聆听5场有关中国文化、经济、法治、外交、城市发展的高端学术讲座,并与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为期3周的专题交流和研讨。本次研修活动期间,青年汉学家还将考察上海本地的城市历史遗产、特色社区、知名企业和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亲身感受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当代的发展成就。为期21天的研修计划结束后,各国青年汉学家仍将继续与中国导师保持联系,就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保持沟通。

现场交流

在开班仪式上,来自土耳其、俄罗斯、埃及和美国的4位青年汉学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与中国结缘、迷上中国文化的经历。土耳其穆罕默德阿基夫艾索大学助理研究员艾国强这一稍显“土味”的中文名陪伴了他十多年。他在一座人口不到1万的偏远小镇上长大,消息的闭塞并未阻止他与中国相遇。“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中国神话故事》,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至今我依然记得插图中的龙、熊猫、竹林、老虎和长城等等。”这本书点燃了他对中国的喜爱与好奇,促使他选择了汉学专业,决心在汉学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此次他与妻子共同来华进修,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再次开启汉学之旅,组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学家庭”。

土耳其穆罕默德阿基夫艾索大学助理研究员艾国强。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教授艾立和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他的母亲。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母亲弃商从文,来中国实习,投身中国研究,而今已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研究员。艾立和起初志不在中国研究,但在母亲的激励与引导下,他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心都在移向东方,所以我渐渐感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是改变世界重要的舞台。”艾立和说。这样的想法驱动着他在2015年来到中国,同行的妻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对中国产生兴趣,中文甚至说得比他更好。“我们在家里经常讲中文,”艾立和笑着说,“中国与我们家的每个人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埃及中国事务研究员和文学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认为,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必须去读它的文学。为了更加了解中国,他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工作,翻译出版了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获第三届埃及《文学消息报》最高翻译奖。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胡瑞雪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胡瑞雪起初是学美国政治的,因与华裔朋友交往发现了汉语的魅力,并迷上了中国文化。如今,作为一名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希望通过研究中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汉学是非常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研究对象,选择汉学,你的生活一定是充满乐趣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顺龙在开班仪式现场向诸位学员说道,“汉学可以为解决当下不和谐的国际困境,给出自己的方案。推广汉学并不是为了在文化上征服谁、涵盖谁,而是促使不同文化在碰撞中撞出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汉学是一片深邃的海洋,有很多宝藏需要挖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张建民如此鼓励前来参与的青年汉学家,他也是本届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重要导师,“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世界听懂中国的语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希望我所指导的学员能够与我一同努力,为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而奋斗。”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