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6 浏览次数:410
来源: 作者: 2018-07-13 06:50
7月10日,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苏长和教授给来自27个国家的32位青年汉学家作了“世界秩序变化下的中国外交”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一开始,苏长和首先提到习近平主席在去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三个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 而这“三个赤字”也成为他此次讲座的关键词。
“今年是2018年,100年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当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而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现在一战早已结束,但100年来世界上很多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和平、治理、发展就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苏长和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选择。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开放的方向走,向相互交往合作共赢的方向走,另一个是向保护主义、排外排他的方向走。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如果每个国家都这样,最终就会陷入安全的困境之内。发展同样也是如此。所以,要解决当今世界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需要各国人民一起来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关于治理赤字,苏长和指出,现在我们在全世界看到一些国家国内出现动荡或者政治不稳定,很多并不是民主的问题,而是国家治理的问题。中国有一句话叫“鞋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每个国家的治理一定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道路。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世界政治在这方面出现了误区,认为只存在西方民主一种模式,然后就是盲目地复制西方治理体系。现在人们慢慢明白,并不存在唯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治理模式,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治理体系。事实上,对于很多概念,至今依然存在模糊和误解之处。比如,关于民主,在当今国家治理体系中实际上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叫做对抗式民主,另一种叫做协商式民主。在对抗式民主制度体系当中,对内政治和对外关系经常出现相互否决,你想干什么事我反对,我想干什么事你反对,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协商式民主制度体系,其原理和原则不是按照制衡来的,而是按照监督来运行。在协商式民主制度体系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合而治之。过去人们往往把对抗式民主认为是高质量国家治理体系唯一的标准,现在我们知道不是这样,这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所谓发展赤字,指的就是不平衡。苏长和认为,这种不平衡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发展赤字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贫困问题。中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 2016-2020年,中国要解决的贫困人口的数量是70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一个国家的人口。这是中国为解决发展赤字作出的重要努力和贡献。他强调,发展有三条底线:一是一个国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别国的发展,这是最低的底线;二是一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和侵略,没有在海外搞殖民地,不搞势力范围。“中国没有复制过去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之路, 有人却老是讲中国威胁,这是毫无道理的。”三是世界秩序的底线要建立在尊重不同政治体系的基础上,不应该把自己的制度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好的,强迫别国接受,如果是这样,只会出现更多动荡。
关于和平赤字,苏长和认为,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对抗思维。“读外交史、国际史的时候会发现,18世纪、19世纪的思维是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块是你的,这一块是我的,这一块是他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思维到现在依然还有。我们的脚已经跨到21世纪了,但是有的人思维还停留在18、19世纪。”他认为,如果我们的脚和大脑思维一直脱节,在面对世界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共同提供好的解决方案和智慧。
苏长和认为,当前来自西方的理论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暴露出不足甚至缺陷。比如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它更多体现的是西方内部的国际关系规律,在当代世界不起作用,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多极世界。如何在多极状态下实现和平, 这对国际关系发展来说是一次革命。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包括大小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共生,大国之间避免对抗。现在国际上出现一种新冷战思潮,延续的仍然是大国对抗的冲突思维。中国方案并不是简单排斥其他国家提出的方案,而是在贯通比较各种合理方案基础上提出新方案,使方案更具兼容性和广泛性,这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和平而不是对抗冲突的方式演进。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