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学术讲座系列(19):金安平谈“《论语》在海外”

发布时间:2018-09-09  浏览次数:243


2018年9月7日下午,耶鲁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资深讲师金安平女士,在上海国际社科创新基地发表题为“《论语》在海外:理雅各与庞德的足迹”的演讲。此次演讲为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学术讲座系列第19场,由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潘玮琳博士主持,历史研究所叶斌副研究员点评。来自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的师生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

此次,金安平受邀出席同日举行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上午的颁奖仪式上,她代表自己的先生——耶鲁大学历史学系斯特林讲座荣休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领奖并宣读获奖感言。

下午的演讲主题,选自金安平即将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新著《<论语>的生命史》(The Life of the Analects)。该书属于普林斯顿大学“世界经典的生命史”书系,全书分为“《论语》在海内”与“《论语》在海外”两个部分。有关“《论语》在海外”的部分,是她与史景迁共同切磋琢磨后撰写的,而这一主题也暗合了“世界的中国学”(Chinese studies abroad)的旨趣,因此,这次演讲代表了两位中国学家对上海社科院和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特别致意。

金安平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在西方的早期翻译和接受情况,从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拉丁译本,到法国路易十四和英国詹姆士二世赞助出版的法文、英文节译本,再到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辩论对《论语》的借用,直至19世纪法国学院汉学对《论语》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其次,她着重分析了19世纪来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由传播基督教福音而进入《论语》翻译,以及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从中国文字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所获启示而进入《论语》翻译的两个例子。金安平本人也从事过《论语》翻译,她的《<论语>译注》被收入企鹅经典书系。她将自己对先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翻译体悟结合起来,用充满诗性的语言,娓娓道出理雅各、庞德与《论语》的相遇和心灵对话,以生动的轶闻剖析《论语》这一经典文本在跨语际旅行时给译者/再创作者带来的心智上的“磬控纵送”。

叶斌在点评时谈道,金安平的学术创作与史景迁一样,具有鲜明的叙事史学的风格,因此,能做到雅俗共赏,而对专业学者又别有启豁。他认为,金女士所关注的心灵对话中的“挣扎”(struggle),无论是翻译上的字斟句酌还是理解与诠释上的顺读、逆读、误读,都体现了思想史研究上的“内在张力”(tension)的命题。正是因为有思想、言说上的“挣扎”与“张力”,《论语》在世界历史上才获得了不绝如缕的生命力。

(供稿:潘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