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感知中国文化 传播中国文化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开班仪式”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18-09-11  浏览次数:279


2018年09月11日 14: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仝薇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九月班开班仪式”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实习记者 仝薇)9月10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协办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九月班开班仪式”在上海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分别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主持开班仪式。

  上海师范大学出版传媒系主任陈丽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肖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等代表作专题发言。

  来自25个国家的33名青年汉学家出席了开班仪式,其中,日本立命馆大学特约讲师阿部沙织(Abe Saori),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研究学者爱德(Aditya Kumar Pandey),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博士生安然(Hend Sultan Mahmoud Elmahly),德国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安娜(Anna Stecher)讲述在中国学习文化、感知中国的故事。

  在学习中了解中国文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需要更多的对话与沟通。朱琦认为,近年来,汉学研究和中国学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领域,汉学发展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青年汉学家应从旁观的“他者”变为积极的桥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让更多青年汉学爱好者可以来华学习,有机会零距离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促进彼此国家间的文明互鉴。

  燕爽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和奋斗,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封闭落后走向全面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举办青年汉学研修班就是希望来自各国的汉学家朋友能够用心观察中国、倾听中国、理解中国,通过对中国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更加适应当今世界面临的大变革大调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张道根表示,中国文明与文化至今已经绵延了数千年,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文化是复杂多样的,要切实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现实,必须进行实地考察,才能更加系统地、完整地、真实地了解中国。张道根希望,研修计划的学员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为海外中国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

  在实践中感知中国文化

  在当下新媒介高度发达,国际关系日益密集,国家间交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推动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共处的基础工作显得更加迫切。陈丽菲认为,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文化培育活动。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学者结对进行研究学习,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自己在汉学研究中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别国视角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结合当代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探讨应对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法。我们将对这些外国汉学家开放一切的资料,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从而推进中国汉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交流不断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肖路表示,要更好了解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要学习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为学员沟通、了解中国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提供了便利。此外,上海社会科学院还根据每一位青年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安排了与之相关的专业导师,帮助学员们拓宽视野、打开思路。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希望学员们能够在研修期间,利用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掌握更多知识,并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地感受中国文化以及汉语的魅力。

  方松华认为,研究汉学不能局限于研究的本身,还要有高远广阔的格局。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了道家、佛学等智慧和思想,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屹立于世界之林。100多年前,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治等新思想传入了中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建立,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养分。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虽然各个文明和文化之间时有冲突,但是和谐更重要,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携手走向未来。

  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

  阿部沙织(Abe Saori)表示,虽然初学汉语的动机是对非英语外语的好奇和逃离英语学习压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她却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使她认识到,中日两国构建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了解对方,才能欣赏、尊重对方之美。汉学家们有责任给年轻一代推广关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知识,让学生接触中国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文化之深奥和伟大,构建中日美好的未来。

  爱德(Aditya Kumar Pandey)讲述了自己在中国求学与生活的经历。在北京语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有关中国文化、民俗、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通过课外活动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与中国人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他看来,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是以佛教为基础的友好邻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他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中印两国交流做出一些贡献。

  安然(Hend Sultan Mahmoud Elmahly)用她所习得的中文古语来讲述她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教会她尊重和合理利用时间,让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启发她多读书、多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层次。“不入庐山,不识真面目”引导她走过很多地方,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国情和思想等。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通”,将中国的优秀书籍翻译成为阿语,传播好中国文化。

  安娜(Anna Stecher)讲述了她通过研究话剧来了解中国的过程。她认为,一个国家的话剧和它的社会、历史、思想是分不开的。因为话剧的语言涉及口语和书面语,话剧的交流有很多层面,不仅追求思想方面的交流,而且关注人和人之间情感方面的交流。她认为,通过中国话剧不仅可以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

  据悉,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14年创办,目前已举办了14期,培养了来自93个国家的400余位青年汉学家。该项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为各国“中国学”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与中国本土优秀学术、文化、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企业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通过他们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相应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学”研究的发展。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开设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后于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个城市举办七期,年度研修人数将超过200人。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已于2016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年汉学家的积极参与。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依然保持一对一导师指导、高端学术讲座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修模式,为其进一步研究中国夯实知识和理论基础。

  研修期间,33位青年汉学家将聆听5场有关中国外交、经济发展、国际关系、中国法治、历史与文化的高端学术讲座,并与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为期3周的专题交流和研讨。与此同时,本次研修活动期间,协办方还将组织青年汉学家考察上海本地的城市历史遗产、特色社区、知名国企和甘肃敦煌的历史文化遗迹,亲身感受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当代的最新发展。

  为期21天的研修计划结束后,各国青年汉学家将就其在中国研修的成果进行交流总结并提交研修报告,学员的研修成果将会汇编成册,结集出版。

   

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主持开班仪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出版传媒系主任陈丽菲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肖路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方松华所长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日本立命馆大学特约讲师阿部沙织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研究学者爱德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博士生安然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德国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安娜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九月班开班仪式”会议全体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