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1 浏览次数:395
9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九月班开班仪式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等和来自25个国家共33名青年汉学家出席。开班仪式由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主持。
朱琦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同时,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需要更多的对话与沟通。在此背景下,汉学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与空间,青年汉学家可以成为积极的桥梁,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始终致力于为各国从事汉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青年汉学家有机会零距离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燕爽热烈欢迎各国青年汉学家来到上海,他强调,2018年是中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和奋斗,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封闭落后走向全面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举办就是希望来自各国的汉学家朋友用心观察中国、倾听中国、理解中国,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中国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更加出色地适应当今世界面临的大变革大调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在致辞中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级平台——世界中国学论坛及其海外分论坛,该论坛已举办15年,一些参与本研修计划的青年汉学家也受邀出席论坛并作专题发言,2017年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特别开设了青年汉学家专场。希望参加本期研修计划的学员,通过努力学习和深入研究,今后成为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主讲人和重要嘉宾,不断为海外中国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
开班仪式上,来自日本、印度、埃及和意大利的4位青年汉学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的中国故事。
日本立命馆大学特约讲师阿部沙织讲述了她与她的三位启蒙老师的中国故事。在三位启蒙老师的指引下,她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她认识到,中日两国构建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了解对方,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够欣赏、尊重对方之美。汉学家们有责任给年轻一代推广关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知识,让学生接触中国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文化之深奥和伟大,构建中日美好的未来。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研究学者爱德讲述了自己在中国求学与生活的经历。在他看来,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他希望在未来可以为中印两国交流做出贡献。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的埃及博士生安然用她所习得的古汉语来讲述她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教会她尊重和合理利用时间,让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启发她多收获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层次;“不入庐山,不识真面目”引导她走过很多地方,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国情和思想等。她将中国的优秀书籍翻译成阿语,并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通”。
出生在意大利、目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安娜讲述了她通过研究话剧来了解中国的过程。她认为,话剧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思想是分不开的。因为话剧不仅追求思想方面的交流,而且关注人和人之间情感方面的交流。通过中国话剧不仅可以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14年创办,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4期,培养了来自93个国家的416位青年汉学家。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开设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后于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个城市举办7期,年度研修人数将超过200人。
据悉,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自2016年起已在上海成功举办三年,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年汉学家的积极参与。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是唯一承办两期研修班的城市。研修期间,33位青年汉学家将聆听5场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与文化、法治、外交、城市发展的高端学术讲座,张道根、葛剑雄、沈国明、杨剑、张学良等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本次研修活动期间,还将组织青年汉学家考察上海本地的城市历史遗产、特色社区、知名国企和甘肃敦煌的历史文化遗迹,亲身感受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当代的最新发展。
本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