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 张道根:读懂中国经济,必须弄明白为何要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9-24  浏览次数:19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道根 2018-09-24 06:16

【编者按】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第40个年头。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外界普遍关心,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日前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作了专题讲座。他认为,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

 

 

要看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处在什么发展方位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个国家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分析、研究、把握一个国家经济走势和大势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是发展中经济,又是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看清看懂中国经济,很不容易。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共十九大报告里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大的判断,这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今天,我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为题,分析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走势和发展趋向,从而帮助大家更好认清中国经济。 

怎么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如何把握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第一,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把握。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经济突然加速并且持续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国家在高增长中,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不断地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增长水平,不断地做大经济的规模,从而跨越低水平发展阶段、跨越贫困的发展时期、跨越资源要素生产率低的增长时期。没有高速度增长,一个国家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先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起步和发展进程中都有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是从1978年再次打开国门、走向经济全球化、拥抱世界经济开始。自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40年保持了年均9.5%的增长速度。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都下滑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10%-11%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仍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特别是二战以后,没有一个国家能保持40年近10%的增长速度。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就得益于40年持续快速高速的增长,没有高速增长是没有经济发展的,所以不管哪个国家经济发展,还是要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是根本的道理。 

高速增长是很重要,但是我们也知道,高速增长是有尽头的,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下去。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今天不要再指望中国经济继续有两位数高增长的奇迹,中国不会有,全世界也不会有,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中国经济经过了较长时间高增长以后,必然要回归到常态的增长。常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从接近两位数降到比较合适的增长速度。现在设想把速度定在6%-7%之间,我们认为这个速度在中国目前的阶段是完全可以的。大家可以看到,从2012-2017年五年之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保持了7.1%的增长速度,我们把7.1%再降一个点到6.1%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从高速增长的10%左右,主动调低到6%左右,将近下降了1倍,这就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增长速度换挡,从两位数变一位数,到6%左右的速度。 

中国对发展方式作出了正确选择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选择用什么方式发展经济,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做出的基本选择,也是逃不过去的选择。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从内部来说,包括资源优势、劳动力、原有的经济基础、结构状态、科技水平、文化传承以及体制机制等。同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要适时调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时,亚洲国家包括中国还是农业社会。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开始融入现代化的工业发展进程。所以说,外部环境变化了,国家也要变,但这时需要选择。历史虽然有规律,但也有偶然性,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机遇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发展方式做了选择。在改革开放前,国家虽然有了一定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还是农业国。1978年,中国有9.1亿人口,80%的人口在农村。当时是80%的人养活20%的人,所以总体上中国的收入很低,当时人均GDP是385元。在那个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应该说,我们选择的发展方式很好。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农业要依赖土地,中国土地面积很少,只有20亿亩的耕地,但是我们有十几亿人口,一个人摊下来就1亩多地,所以80%的人种粮食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一定要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工业经济为主。但是工业化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是因为重工业提供重要原材料、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关键支撑,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这个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1949年新中国在冷战对峙中诞生,受外部封锁的环境影响,夹在美苏两个阵营之中,我们只能自力更生,建立自己独立的产业体系,而重工业体系至关重要。 

但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选择了以消费品工业或轻纺工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化。中国很快成为工业消费品制造大国,许多年前在美国超市里,日用消费品都是中国制造,现在世界各国市场都能看到大量的中国制造。我们当初选择了重点发展轻纺工业推动中国工业化,极大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 

1978年以后中国发展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打破封闭自我循环。过去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后来发现用自己的资源自我生产,国内资本不够用,于是开始全方位利用外部资源。从东部沿海开放开始,不断扩大沿江、沿边和全面开放,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弥补了国内需求不足、资本不足、技术供给不足、资源不足等问题,让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2001-2012年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得益于全球经济开放、贸易合作。到现在为止,中国仍然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搞贸易保护,不搞单边主义。能力不够,开放可以慢一点,但是必须开放,这一点是世界经济发展证明了的。 

今天,发展环境、条件变了,不能继续一味靠外部拉动。到了现在这一阶段,发展方式要转变。一是从出口拉动要转向内需拉动。光靠出口不行,现在要降低贸易顺差,承诺更多的采购和购买他国的商品和贸易,要扩大内需。一个国家从长远讲,特别是大国,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国内需求、科技进步,而不能主要靠外需带动。二是现代经济发展不能长期靠大规模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来推动。经济起飞时期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式,但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一定阶段,要转到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更多靠科技、靠人才、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中国经济正在走上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会下来一点,但转变发展方式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即从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和资源粗放的发展,转向内需为主的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和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 

想让经济增长就必须寻找到新的动能 

第三个是优化经济结构:从传统的产业体系转向建设现代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家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就不能简单看总量、看速度、看规模,关键要提升产业结构的能级。世界上国与国不同,很多中小国家往往选择自己最精通、最熟悉、最有优势的产业融入全球合作和分工。中国因为地方大,人口多,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加上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所以,我们不能靠某一种和某几类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健全提升我们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的产业体系有不少弱项、短板和瓶颈。一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51.6%,远低于世界上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水平。二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基础材料、发动机等工作母机、重要装备等水平质量不高,制约制造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三是实体经济基础不够牢、质量效益不够好,经济脱实向虚的危险日益凸显。解决问题就是发展,看不到问题,或者不解决问题,这个国家长期就不能发展,所以要高度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个是增长动力变化:从要素驱动的传统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动能。 

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起飞都要有动力。没有动力,产业不能升级,科技也无法创新。但是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初期,投入一点自然资源、劳动力,投入一点矿产资源,经济就增长了。到了第二个阶段,可能就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但是到一定程度以后,简单追加资本、简单追加要素、简单追加资源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越往上越难,最后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这个时候想让经济增长就必须寻找到新的动能。 

动力来自几方面。首先就是科技,经济发展一定要靠科技,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现在研发投入不少,但科技力量还不够强,要真正把经济发展从依靠劳动力廉价丰富,转向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就需要提升全国人民的劳动技能、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文化知识,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发展,这方面我们还在努力。 

其次就是科技研究。要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让科学家、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现在中国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对科研人员加大薪酬激励。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把科技推上去,更多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放在科技创新、放在人才支撑。 

还有就是制度创新。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制度,制度是最重要的。经济制度的好坏优劣决定国家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决定国家的政治清明,社会制度的法治文明决定国家和谐安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很大意义上都是依靠制度创新与改革。一定要让制度更好地激活每个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让一切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能量,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利益激励。 

“好”是一个愿望,关键要找到路径 

第五,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目的要清楚。任何经济发展不是为经济而经济,不是为生产而生产,目的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客观来说,“好”是一个愿望,但是能不能找到发展经济造福老百姓的路径、办法和制度,是另一回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努力按照这个目标摸索前行,我们积累了经验,也有过教训。 

改革开放40年来找到了一条路,就是让经济发展、国家强大、老百姓生活更好的路。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最快、改善最多的时期,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的发展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还有好多人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甚至还有少部分人连最低保障也没有。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要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质量。不能简单承诺,不能喊口号,不能打包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创造人民群众更好生活,要把这个放在重中之重。创造美好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安居乐业有保障,让贫困可以消除,我们下决心做的就是这件事。 

促进高能级创新,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上面我讲了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五个方面,接下来我主要谈一下,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40年完成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十九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把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包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并且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水平,关键要改革经济体制、创新经济制度,所以推进经济制度的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制度性的问题,推动经济制度的创新,第一条就是要推进高水平的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要看经济体制能不能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激励,能不能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制度保证,能不能促进科技发展和资源要素的分配流向更有效率、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产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一步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了,但中国经济以前的集中计划、命令经济的作用影响还有,存在路径依赖。政府改革首先要解决既得利益问题,政府要敢于自我革新、自我革命。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采用一门式管理,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公正的市场,资源要素、资本流动快,经济效率就提高了。此外,政府改革要在减税、清费、降成本、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下更大工夫。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高能级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要提高基础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很多重大技术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根源在于基础研究不够。由于基础研究是公共产品,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企业一般是不会投钱的,所以一定要由公共的投资来做。重大战略性技术前瞻性研发如果做好了,很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破了,中国经济就能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第二,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技术创新。企业有生生不息创新动力,企业家有开拓创新精神,高科技人才有很多聪明才智,关键要激励他们开拓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让企业家组织谋划创新,让科技人才汇聚企业从事创新,让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多是发现需求、发现机会、开拓市场的问题。这一块现在我们中国有些地方做得不错,比如说深圳,企业的技术创新很强,重大技术创新90%来自于企业,科技创新人员90%是在企业里工作的。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中国经济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跨越最难,但是如果留在原地不升级也很麻烦,必须正确把握结构升级的战略。很多国家在这个时候放弃产业向高端化走,而选择了产业锁定在原来的老产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不搞产业升级,开始搞虚拟经济,比如说大规模投资房地产,大规模搞金融,大规模形成泡沫经济。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中等收入国家,很多高水平发展国家也有,比如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就是由美国金融危机肇始的。所以,中国要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否则会出大问题。 

 不平衡是一个问题,但也是个机遇 

除了上述两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推动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解决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看中国发展不能只看一个地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问题,但不平衡也是个机遇。可以通过平衡的方法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让落后的地方发展起来,让强的地方升级,这是我们的机遇。 

二是扩大高标准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以国际最高标准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很大意义上靠对外开放,中国未来10年、20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仍然要靠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起来,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体系,同时注意有效防范外部冲击和风险。 

三是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切的发展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根本目的,是始终不变的目标。要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老百姓基本民生保障要全覆盖,但要逐渐提高水平,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社会保障、基本民生要有可持续性。 

如果中国经济按照这样的想法和思路走下去,各位朋友以后到中国来,还会看到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中国。 

整理人:王珍

 

 

【思想者小传】

张道根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注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发展政策研究。(作者照片由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