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5 浏览次数:371
12月3日-4日,2018年G20阿根廷峰会刚落下帷幕,世界中国学论坛首届拉丁美洲分论坛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合作”,与G20峰会相呼应。这是世界中国学论坛继2015年美国分论坛、2016年东亚分论坛、2017年欧洲分论坛之后,世界中国学论坛连续第四年在海外举行分论坛。本届拉丁美洲论坛主题为论坛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拉合作发展前景三个主旨,与会者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阿根廷工银基金会共同主办。
本次拉美分论坛汇集众多知名中拉美学者。开幕式由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爱德华多·萨多斯、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副校长马丁·阿尼巴尔·洛佩兹·阿门戈尔分别代表承办方致开幕词。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副主席费利克斯·佩纳先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前副校长李友梅教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长卡洛琳娜·梅拉教授、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中国项目组组长、萨尔瓦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豪尔赫·马莱纳先生、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诺贝托·康萨尼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旨演讲,大会主旨演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袁振东研究员主持。
论坛期间,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跟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常务理事何塞·玛利亚、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学术副校长、马丁·阿尼巴尔·洛佩兹·阿门戈尔、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劳动研究学术中心主任吉列尔莫·内伊曼、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副校长罗明娜·卡瓦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卡罗琳娜·梅拉、乌拉圭奥尔特大学副校长胡里奥·费尔南德斯分别签署谅解备忘录,致力于推动彼此在学术交流、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人员往来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来自中国、阿根廷及其它国家40余位中外学者分别就“中国发展:回望与成就”、“‘一带一路’倡议:现实与展望”、“中拉合作:机遇与挑战”3个方面6大议题交换意见,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展开研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致辞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在致辞中说:“本次中国学论坛拉美分论坛以G20阿根廷峰会为契机,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及中拉合作发展前景,契合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具。”张道根指出,应客观全面地看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中拉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彼此合作有利于促进双边经济的发展,互利共赢,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和拉美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和目标。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延伸的重要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当前中拉合作的新抓手,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精髓高度契合。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遇大变局,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变革,中拉更需加强合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公平方向发展,保持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
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爱德华多·萨多斯致辞
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爱德华多·萨多斯指出20世纪末,不同的思想家和各种科学研究已预测到知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本要素,并对技术、劳动、社会、经济和教育产生影响。虽然阿中两国文化不同,但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对家庭、友谊等的重视,阿中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保持着稳定和谐的关系,接下来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多交流,而且在学术、教育、智库等更多的层面展开合作沟通,包括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相互交流互动。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副校长马丁·阿尼巴尔·洛佩兹·阿门戈尔致辞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副校长马丁·阿尼巴尔·洛佩兹·阿门戈尔指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学术、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持续国际化,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各国的教育能够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真正的国际化战略必须考虑各大学的文化交融能力和国际学术水平,学术、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以及同国际标杆机构的比较和学习。这次世界中国学论坛拉美分论坛,这无疑是巩固阿根廷大学与各国学术和科学机构友好关系的新的里程碑。
历史能看得多久,未来就能望得多远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作主旨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认为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响应和共同行动,各方面合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合作包容、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继续拓展。在发言中,张道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如下的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一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新形势下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普惠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纷争歧见增多,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举措和行动抬头,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曲折复苏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坚定不移扩大中国对外开放,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尤其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二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中国对当今世界人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国际观认识的产物。通过“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各个国家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启迪,基于中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对“道法自然”、“天下一家”之理的深刻认识。我们倡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投资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普惠公平发展之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扩大交往、增进信任,推动不同国家与民族文明的互学互鉴。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前副校长李友梅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前副校长李友梅认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这一迄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助推世界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贡献的责任担当。新中国建立于冷战时期动荡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在被全面封锁之下构建起了自身的政治经济体系,有效地将当时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整合起来。1978年后,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上,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加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跃身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球经济社会的剧烈变迁之中,中国何以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持续健康发展并保持社会总体稳定?从实践经验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个制度优势的本质是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中国人民走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期待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美好生活。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长卡洛琳娜·梅拉作主旨发言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长卡洛琳娜·梅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对话的新阶段。自 2015 年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这个倡议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合作方案,协调打通政策、运输、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加强社会文化关系;开启了一系列理论和政治辩论,这对学术和知识领域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成为思考当代世界的新思想框架的一部分。作为历史上伟大理论和社会项目的摇篮,中国重新向世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大胆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挑战不稳定的国际力量来展望长期的未来。
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中国项目组组长、萨尔瓦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豪尔赫·马莱纳作主旨发言
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中国项目组组长、萨尔瓦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豪尔赫·马莱纳指出在世界复杂混乱的局面中,中拉更应该加强全球的交流和合作。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舞台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拉美是边缘地带,中国还是予以很大重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加,尤其是一些中美洲地区仍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国应该继续推进,给予更多支持。在近四十年,中国低调,但是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逐步取得世界上重要地位。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诺贝托·康萨尼作主旨发言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诺贝托·康萨尼认为通过历史,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人类历史上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实现如此质的飞跃的唯一案例;我们必须基于21世纪的现实来思考中国;我们必须审视诸多方面,克服精神上的懒惰,不再循规蹈矩;我们要学会建立尽可能对等的战略关系,聚焦教育、研究、科学和技术多维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