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3 浏览次数:482
6月28日,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关于在宣传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意见》部署要求,以及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中国学所特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雄文教授为中国学研究内容和重点作相关报告。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主持会议。
首先,沈桂龙所长正式聘请陆雄文教授为中国学所的特聘顾问,并颁发了证书。同时,沈桂龙表示,希望借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的机遇,有更多的像陆雄文教授的知名学者来中国学所交流讨论,协助推动中国学所的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陆雄文教授以中国学研究为主体,结合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从三个维度展开作主题报告。
第一,中国学研究的范围、边界和优先选项是什么?陆雄文教授指出,中国学研究如果仅局限在唯有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则无法与海外中国学学者交流看法和信息。中国有着丰富而又漫长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了不同的文化派系、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产生了多元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感兴趣。在美国,国外学者从军事、哲学、商业战略等不同领域对《孙子兵法》进行研究,并试图应用于实践当中。此外,近几十年,中国所创造的商业奇迹,也成为外国学者的关注焦点,试图阐释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商业奇迹的成因。基于此,中国学研究更应站在世界的维度上,观察国际社会对中国感兴趣的问题点,以及对中国的哪些方面存在敬畏或认同心理。陆教授也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中国学者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第二,中国学研究应“普适性”和“特殊性”结合。中国的“特殊性”肯定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否则无法向国外阐释为何中国有其“特殊性”和“特殊性”存在的合理性。但若过于侧重强调“特殊性”,则很难走出国门,引起海外学界的重视和共鸣。
第三,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应更多地跟国际展开合作。陆雄文教授强调,科创作为中国的未来,需多与国外交流探讨。此外,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小众,却有一部分国外学者仍然坚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相关学者的交流。
最后,中国学所科研人员与陆雄文教授就中国学研究范式、国外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沈桂龙研究员总结,陆雄文教授的演讲不仅跨越多学科,而且还结合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发展史等历史维度,纵横交错。中国学研究需确定好研究的优先顺序,有所聚焦,做出更加精深精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