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0 浏览次数:350
7月10日,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关于在宣传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意见》部署要求,以及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中国学所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德生做了题为《疫后全球产业链真的会收缩么》的学术报告。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主持会议。
殷德生教授指出目前全球产业链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和趋势。全球产业链供给端处于美中德三足鼎立的格局。我国产业链需求端主要集中在东亚,包括日韩和东盟地区,内部产业链网络则形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驱动模式,这些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产业链布局的重点。一方面,东亚供应链在贸易保护与疫情双重影响下,反而凸显出中日韩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更重要的是稳定东亚的中日韩产业链;另一方面,中国已具有与美国相当的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应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正是因为全球产业链早已呈现出的区域化特征,全球产业链收缩这一命题并不成立,同时也佐证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疫后全球产业链将呈现出日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依然保持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地位,未来如何布局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拥有巨大的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产业链数字化的程度持续稳定提升,主要数字产业包括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此外,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也在快速提高,全国的数字经济人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集中在全国数字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几大城市,职业主要分布在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领域。因此,产业链数字化的不断渗透,使得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有限。
然而,目前东亚的数字流动以及数字经济人才的流动并不顺畅,这一状况已经成为东亚地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现阶段正值数字经济规则重塑窗口期,欧美试图引领数字治理规则创新, “欧式模板”和“美式模板”基本成形,体现不同价值导向的国家间规则博弈加剧,跨境数据自由流动与本地化的博弈不断加深,数字市场竞争监管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方向,中国也应重视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以适应产业链数字化的需要。
此外,中国还应重视新基建发展,聚焦新的地区、新的主体以及新的领域,为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和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上海版 “新基建”旨在为数字经济和新经济模式提供产业配套和设施保障,赋能产业数字化和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与其他地区的“新基建”相比,上海版“新基建”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和优势,一是以“新网络”建设行动推动产业链数字化,二是以“新设施”建设行动促进创新链平台化,三是以“新平台”建设行动强化价值链数据化,四是以“新终端”建设行动加速供应链智能化。
最后,中国学所科研人员与殷德生教授就中美市场制度差异、全球产业链安全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沈桂龙研究员总结,殷德生教授的演讲聚焦疫情这一外生变量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分析了数字经济规制定、数字经济统计以及中日韩区域贸易一体化等问题,中国学研究学者应保持清醒的问题判别能力,为上海以及全国数字经济和产业链发展积极进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