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罗马尼亚学者:通过汉学家理解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10


作者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讲师 包心如(Paula Teodorescu)

对罗马尼亚人来说,探索中国的奥秘源于旅行家和外交官尼古拉·米莱斯库·斯帕塔鲁(Nicolae Milescu Spătaru)在1675年抵达清朝中心时引人入胜的叙述。米莱斯库是一位好奇心旺盛的冒险家,他是第一批进入这个广阔而神秘的帝国的欧洲人,留下了引发后人想象和兴趣的叙述,可以说是罗马尼亚最早的汉学家。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罗马尼亚人都听过米莱斯库和他《中国旅行日记》中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打开了通往一个充满神秘和壮丽世界的窗户。通过他的文字,米莱斯库不仅向我们提供了中国地理和文化的描述,还架起了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因此,对罗马尼亚人来说,对中国的理解不仅仅是探索遥远领土的旅程,还是一次知识和文化上的旅程,这让我们更加接近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罗马尼亚(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接下来是一系列相互了解和发现的阶段,展示了罗马尼亚人对中国理解的复杂和动态过程,这种关系的发展和适应历史和经济背景,有助于对这个伟大文明的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和丰富。在19世纪,尽管罗马尼亚还没有强大的外交存在,但罗马尼亚商人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此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得到加强,尤其是在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时期。1950年至1980年间,两国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协议。1990年代后,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更大的经济和商业开放。中国企业开始在罗马尼亚投资,中国产品在罗马尼亚市场上越来越普遍。同时,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在增加,孔子学院相继成立、大学等各类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越来越多。过去15年中,这种兴趣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渴望了解如何写汉字、说汉语,了解这个日益繁荣的国家,了解这个最古老的文明。

通过大众传媒、互联网和文化活动,中国文化变得更加易接触的。有时,对中国的理解是有限的,简单地通过中国购物网站,将中国视为各种商品的生产大国和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罗马尼亚人主要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获取有关中国的信息。目前,关于中国的信息流比过去更加广泛,不仅涵盖了外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些旅游景点、奇闻趣事,甚至自然灾害的报道。此外,不寻常的中国网红,“上班恶心穿搭”等社会现象,动物园里的各类新鲜事,尤其是关于大熊猫的报道,也是各类新闻的热点。这些丰富多样的图片和信息使中国看起来更加可亲可近,有助于对中国的现实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

直接通过旅行接触是了解中国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人前往中国。一些人在YouTube上记录了他们的经历,分享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观察。这些视频博主还为其他对此类体验感兴趣的罗马尼亚人提供实用的建议,介绍在华期间资金管理和支付、旅行路线、语言应用程序等实用细节。这种直接接触对理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个人和无中介的体验。与通过新闻获得的信息不同,旅行和视频博主呈现出的是日常生活中更真实、更丰富的中国。这些个人经历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构建更加复杂和真实的中国形象,促进更深入、更具共情的理解。

通过文化活动重新理解中国至关重要。从电影节、艺术展览,到传统中国舞蹈和音乐表演,再到中国美食节,罗马尼亚的中国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可能是余华、苏童、曹文轩、西川、兰兰、徐则臣和刘震云等知名中国作家访问罗马尼亚的活动。罗马尼亚观众有机会发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并直接与他们互动,从中品味中国高质量的幽默,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以及在他们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图景。

也许最有趣的认识中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国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和哲学的翻译对罗马尼亚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汉学家们的翻译和阐释,为年轻一代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课程必然包括中国文本,以及基于这些翻译的学术研究,这有助于培养新一代的汉学家。这些教育举措对促进跨文化对话和发展罗马尼亚-中国双边关系至关重要。

罗马尼亚汉学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道德经》《论语》《庄子》《荀子》等,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和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基本都已经翻译成了罗马尼亚语,为罗马尼亚读者提供了中国哲学、伦理和美学的视角。这些翻译不仅使中国思想的重要文本变得易于获得,而且促进了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更深入欣赏。中国因其技术创新和在太空探索上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许多罗马尼亚人仍然更多地将中国与古文明联系在一起。心态转变很在一朝一夕完成,要扭转这些陈旧的看法,需要大量新的故事来影响人们的认知。

故事在塑造人们的看法和意识方面有独特的力量。正如梁启超在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一书中所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故事是社会和文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工具,用于教育、启发和自省,服务于各种文化和时代的人们。同样,美国文学学者乔纳森·戈奇尔(Jonathan Gottschall)在他的《讲故事的动物:故事使我们充满人性》(2005)一书中也说过,“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沉迷于故事。即使身体进入梦乡,大脑也会彻夜不眠,给自己讲故事”。故事是加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联系的载体,因为它们是传递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或社会群体记忆的重要工具。新的中国故事也为罗马尼亚读者塑造了新的中国叙事。

在过去的十年里,罗马尼亚汉学家为了解现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迪努·卢卡(Dinu Luca)成功说服罗马尼亚最大的出版社,翻译了莫言的作品,并出版了莫言的第一部小说《红高粱》。在此过程中,一个名为“莫言见证者”的Facebook小组也成立了,这个名字暗含宗教敬意,旨在表达对莫言作品的崇敬。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罗马尼亚读者的视野,能间接展示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在莫言之后,余华、苏童、麦家、张洁、严歌苓、阿城、老马、李洱、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还有一些收录不同作家作品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八零后作家专辑《听盐生长的声音》(„Aud cum se formează sarea”)。通过这些作品,罗马尼亚读者不仅认识了中国的年轻作家,还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中国人民在全球化世界中面临的挑战和愿景。

文学的翻译有助于形成对中国文化更为细致的认识,读者有机会发现传统价值观以及与罗马尼亚人类似的新生活条件和挑战。这种经历和感受的相似之处也被作家阿德里安·斯基奥普(Adrian Șchiop)在为《听盐生长的声音》撰写的评论中提到。基于这本书以及关于中国的一般信息,阿德里安·斯基奥普强调中国的发展要明显优于罗马尼亚,但两国在当代历史和文学发展上高度相似。因此他呼吁更多翻译中国文学。这意味着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不仅丰富了对一个迷人文明的了解,而且为我们思考罗马尼亚自身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外部视角。

罗马尼亚人有机会通过翻译的书籍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依赖于刻板印象和简要介绍。罗马尼亚汉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的不仅是忠实的翻译,还有丰富的注释和评论。这些贡献促进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微妙差异和丰富性,以及当今社会的矛盾、焦虑和现代性。这种方法有助于打破偏见,建立起更为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罗马尼亚人不仅有机会感受中国文明的外在形式,还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价值观、情感等内在特征。这种深刻的文化联系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加强了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联系。

转引自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高琳琳
来源: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06/17/WS66700b04a3107cd55d26747c.html


阅读 56
写留言